鄉愁
讀了這篇文章,心裡浮起一種鄉愁的感覺,也許是不知不覺間,台灣已成了我的故鄉。當下極想立刻再回鄉,以解鄉愁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加藤嘉一:與桃花源相遇
台灣吸收日本和中國大陸的「好」,排除「不好」,繼承中華精髓,也有西方制度優勢。
加藤嘉一﹕一九八四年生於日本伊豆。二零一零年獲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學位,現任北大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研究員,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員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中文網等專欄作家。中文著作有《中國,我誤解你了嗎?》、《愛國賊》等。
的確是第一次到台灣。當地朋友帶著台灣腔問我﹕「這是你第一次到台灣嗎?」我說「是」。她們驚訝,我也奇怪,都二十七歲了,現在才來台灣。
台灣是日本人通常去往的旅遊地點,我在台北也能感覺到,在所有外國人裏面,日本人無疑是最多的。台灣之日本情結就更不用說了。
覑陸於桃園機場,坐車開往台北市內的酒店,一路上想著「跟回到日本一樣呢」。簡直不是來到了外國,而是回到了我家鄉伊豆似的。
作為從中國大陸飛過來的日本人,我對台灣留下的印象就變得更深刻。台灣朋友跟中國大陸朋友一樣對「伊豆」的地名很熟悉,他們稱的是《伊豆的舞孃》。
發現台北的基礎設施、城市規劃、文明程度、公民素質等相當接近於日本。不是東京那樣高樓林立的奢侈空間,而是令人懷念的「土文化故鄉」。或許,它才是中華的精髓。
日本和中國的鄉村有著鮮明的共同之處,充滿人情味和鄉村味,能聞得到文化,甚至文明的味道。這不是世界所有城市都能擁有的。
到 達台北的第一天晚上,當地朋友帶我到叫「永康街」的地方吃台灣料理。其街頭文化讓我想起家鄉熱海的光景;平靜的房子、不寬不窄的馬路、綠色的小公園……寧 靜的、安靜的、平靜的……有氣息、有生命、有歷史……以和為貴,天人合一的空間折射著理想的境界。居民不著急,慢慢享受時光的流逝。我感受著街頭文化。老 百姓很享受日子,聊天,喝茶,把空間慢慢變成場所。
第二天下午走進中國廣播公司,跟陳文茜女士做節目。文茜大姐問我﹕「加藤,你喜歡台灣 嗎?去了哪些地方?」我回答說﹕「能不喜歡嗎?台灣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。昨晚去了永康街,太像日本了。」她立即反駁說﹕「那不是最能感受日本的地方。誰帶 你去的?真不懂台灣與日本間的聯繫。你應該去中山北路,那裏有很多日本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建築和風格。」
坦白講,台灣是盡可能吸收了日本和中國大陸「好」的地方,而排除了「不好」的地方的典範。它既繼承了中華的精髓,其中包括中國的元素,也通過日本吸收了東方智慧和西方制度。台灣在我看來始終貫徹著「中體西用」,立足於東方,開放於西方。
日本的「好」在哪裏?社會環境人性化;城市運作很有規律;公共秩序良好;文明素質高;公民社會成熟;具有言論自由和法治主義;以和為貴和天人合一的儒家傳統很濃厚……
中國的「好」在哪裏?街頭文化充滿人情味和休閒;人與人之間講究緣分;行為方式比較靈活;不執著於規則;胸懷很寬闊;適當擁有個人主義和競爭主義;尊重英雄的出現……
日本「不好」在哪裏?過分的集體主義和從眾主義;老百姓不愛接受變化,只要按部就班和循規蹈矩;社會缺乏活力和彈性;價值觀很單一;規格很生硬、觀念很封閉;年輕人向內看,而不向外看;中央集權,缺乏地方分權……
中國「不好」在哪裏?缺乏民主、法治、人權、言論出版的自由;社會不規範、不穩定,缺乏秩序;行走成本(Running-Cost)太高;貧富懸殊太大;缺乏社會保障;競爭過於激烈;缺乏價值觀和信仰體系;民粹主義和崇洋媚外泛濫……
我只列出了兩國部分而有局限的「好」和「不好」,不全面,不完整。況且,上述表述的「好」和「不好」也不一定都符合台灣對中國和日本「好」的吸收以及對「不好」的排除。畢竟,不管一個社會多麼地有吸收能力和排除能力,但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的有機整合。
以 跑步為愛好的我在台灣居留期間,每天早上跑到愛國東路和愛國西路的交接口,思考「台灣人如何愛國」的問題。我只是希望「台灣人」能更平和、理性地面對現 實,適應變化而已。由於歷史的和政治的原因,台灣人的「國家認同」迄今為止始終處於困惑而無奈的狀態,對此,曾殖民過台灣的日本人是有歷史責任的。
六 月二十八日,中國大陸部分遊客的自由行開通了。「陸客」正在或即將紛紛訪問台灣旅遊。台灣朋友問我﹕「陸客來台灣,我們有沒有必要特別的準備呢?」我毫無 猶豫回答說﹕「不用的,台灣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,把自己生活環境自然展現給陸客就好了,入鄉隨俗才是應該的。陸客們來到台灣後,就像我一樣,一定被真正體 現著古今東西的『桃花源』所感動的哦。」
在陽明山發現桃花源
最後一天的傍晚,我攀登了台北的後花園——陽明山。望到了不少溫泉的根源,散發著硫磺味,讓我懷念伊豆半島的火山。看到了夕陽和彩虹,這裏才是我想像中的桃花源,從小夢想著的,終於找到了。吃完本地的野菜,出去散步,走進夜晚的山溝裏。
下一瞬間,在我眼前發生的現象,難以置信,在一片的水田上面,看到了無數發亮的螢火蟲。我深受感動,什麼也不想,什麼也不做,靜靜地聽著這些螢火蟲飛翔的聲音,直到它們消失……■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加藤嘉一:與桃花源相遇
台灣吸收日本和中國大陸的「好」,排除「不好」,繼承中華精髓,也有西方制度優勢。
加藤嘉一﹕一九八四年生於日本伊豆。二零一零年獲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學位,現任北大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研究員,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員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中文網等專欄作家。中文著作有《中國,我誤解你了嗎?》、《愛國賊》等。
的確是第一次到台灣。當地朋友帶著台灣腔問我﹕「這是你第一次到台灣嗎?」我說「是」。她們驚訝,我也奇怪,都二十七歲了,現在才來台灣。
台灣是日本人通常去往的旅遊地點,我在台北也能感覺到,在所有外國人裏面,日本人無疑是最多的。台灣之日本情結就更不用說了。
覑陸於桃園機場,坐車開往台北市內的酒店,一路上想著「跟回到日本一樣呢」。簡直不是來到了外國,而是回到了我家鄉伊豆似的。
作為從中國大陸飛過來的日本人,我對台灣留下的印象就變得更深刻。台灣朋友跟中國大陸朋友一樣對「伊豆」的地名很熟悉,他們稱的是《伊豆的舞孃》。
發現台北的基礎設施、城市規劃、文明程度、公民素質等相當接近於日本。不是東京那樣高樓林立的奢侈空間,而是令人懷念的「土文化故鄉」。或許,它才是中華的精髓。
日本和中國的鄉村有著鮮明的共同之處,充滿人情味和鄉村味,能聞得到文化,甚至文明的味道。這不是世界所有城市都能擁有的。
到 達台北的第一天晚上,當地朋友帶我到叫「永康街」的地方吃台灣料理。其街頭文化讓我想起家鄉熱海的光景;平靜的房子、不寬不窄的馬路、綠色的小公園……寧 靜的、安靜的、平靜的……有氣息、有生命、有歷史……以和為貴,天人合一的空間折射著理想的境界。居民不著急,慢慢享受時光的流逝。我感受著街頭文化。老 百姓很享受日子,聊天,喝茶,把空間慢慢變成場所。
第二天下午走進中國廣播公司,跟陳文茜女士做節目。文茜大姐問我﹕「加藤,你喜歡台灣 嗎?去了哪些地方?」我回答說﹕「能不喜歡嗎?台灣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。昨晚去了永康街,太像日本了。」她立即反駁說﹕「那不是最能感受日本的地方。誰帶 你去的?真不懂台灣與日本間的聯繫。你應該去中山北路,那裏有很多日本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建築和風格。」
坦白講,台灣是盡可能吸收了日本和中國大陸「好」的地方,而排除了「不好」的地方的典範。它既繼承了中華的精髓,其中包括中國的元素,也通過日本吸收了東方智慧和西方制度。台灣在我看來始終貫徹著「中體西用」,立足於東方,開放於西方。
日本的「好」在哪裏?社會環境人性化;城市運作很有規律;公共秩序良好;文明素質高;公民社會成熟;具有言論自由和法治主義;以和為貴和天人合一的儒家傳統很濃厚……
中國的「好」在哪裏?街頭文化充滿人情味和休閒;人與人之間講究緣分;行為方式比較靈活;不執著於規則;胸懷很寬闊;適當擁有個人主義和競爭主義;尊重英雄的出現……
日本「不好」在哪裏?過分的集體主義和從眾主義;老百姓不愛接受變化,只要按部就班和循規蹈矩;社會缺乏活力和彈性;價值觀很單一;規格很生硬、觀念很封閉;年輕人向內看,而不向外看;中央集權,缺乏地方分權……
中國「不好」在哪裏?缺乏民主、法治、人權、言論出版的自由;社會不規範、不穩定,缺乏秩序;行走成本(Running-Cost)太高;貧富懸殊太大;缺乏社會保障;競爭過於激烈;缺乏價值觀和信仰體系;民粹主義和崇洋媚外泛濫……
我只列出了兩國部分而有局限的「好」和「不好」,不全面,不完整。況且,上述表述的「好」和「不好」也不一定都符合台灣對中國和日本「好」的吸收以及對「不好」的排除。畢竟,不管一個社會多麼地有吸收能力和排除能力,但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的有機整合。
以 跑步為愛好的我在台灣居留期間,每天早上跑到愛國東路和愛國西路的交接口,思考「台灣人如何愛國」的問題。我只是希望「台灣人」能更平和、理性地面對現 實,適應變化而已。由於歷史的和政治的原因,台灣人的「國家認同」迄今為止始終處於困惑而無奈的狀態,對此,曾殖民過台灣的日本人是有歷史責任的。
六 月二十八日,中國大陸部分遊客的自由行開通了。「陸客」正在或即將紛紛訪問台灣旅遊。台灣朋友問我﹕「陸客來台灣,我們有沒有必要特別的準備呢?」我毫無 猶豫回答說﹕「不用的,台灣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,把自己生活環境自然展現給陸客就好了,入鄉隨俗才是應該的。陸客們來到台灣後,就像我一樣,一定被真正體 現著古今東西的『桃花源』所感動的哦。」
在陽明山發現桃花源
最後一天的傍晚,我攀登了台北的後花園——陽明山。望到了不少溫泉的根源,散發著硫磺味,讓我懷念伊豆半島的火山。看到了夕陽和彩虹,這裏才是我想像中的桃花源,從小夢想著的,終於找到了。吃完本地的野菜,出去散步,走進夜晚的山溝裏。
下一瞬間,在我眼前發生的現象,難以置信,在一片的水田上面,看到了無數發亮的螢火蟲。我深受感動,什麼也不想,什麼也不做,靜靜地聽著這些螢火蟲飛翔的聲音,直到它們消失……■
留言